金融法律论文范例6篇

金融法律论文范例6篇

adminkey 2024-10-20 体育 119 次浏览 0个评论
(1)就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情况来讲 信用风险是我国金融行业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对于我国金融机构来讲,其两大主线业务分别为贷款和投资。这两大主线业务都需要对借款对象以及投资的项目的信用等级进行准确的评定。不过信息拥有不对称的特性,这就造成了金融机构对借款对象以及投资项目所作出的判断经常出现不准确的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借款人以及投资对象的信用等级。所以,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进行交易的客户没有能力履行约定的风险,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信用风险。在金融机构运营的过程中,如果其不能对有问题的金融财产进行及时准确的区分等,都将会对金融机构的持续平稳运营造成一定的影响。 (2)金融的操作风险 也是目前我国众多金融风险中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根据金融界著名的巴塞尔银行有效监管的核心理论,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第一种来源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运行所用的信息技术系统出现失效等情况或者是受到灾害性实践的影响,对金融机构造成的影响;第二种来源是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控制以及公司的管理制度出现问题,造成相关制度的失效,金融机构对一些不良事件的发展不能及时进行应对从而造成的损失。通过对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来看,由于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机制起不到作用所引起的操作风险占据了绝大多数,这样的情况也成为我国金融行业所面临的一个共有性问题。通过对我国最近一年到两年的金融机构发生的事故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发现,金融行业出现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于以下三种原因所导致的:第一,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管理层的腐败造成的;第二,造成金融机构存在操作风险是由于金融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进行违规操作所造成的;第三,金融机构存在操作风险也可能是由于金融诈骗等违法事件的发生所造成的。特别是近些年来,在我国金融行业别是一些商业银行经常出现一些事故,这与金融机构实行内部的监管模式发展完善、管理模式的改革以及对金融机构的投资、借贷等业务实现规范化管理,使得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被发现的较为隐蔽的案件集中的被发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总体来讲不管是何种原因引发的案情,都说明了我国的金融行业中存在着非常高的操作风险,这在极大程度上违背了我国构建现代金融企业的战略规划,频繁出现操作风险,在使金融机构受到较大的资金损失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影响了我国金融机构的在海内外的声誉。 (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跨行业 跨市场的金融风险已经成为我国金融行业所面临的新的危机。就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的组成情况来讲,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证券、期货市场;二是各银行之间的债券市场以及外汇市场;三是同行业的拆借市场。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的各机构之间都在快速开展金融的创新,但是这种创新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但是也给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2从金融法律的视角看待我国的金融风险 就目前我国的金融行业的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大多都是因为多年的积累造成的,这是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一个集中体现。造成我国金融行业高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改变,同时社会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二是我国的金融体制设置不合理,相应的监管模式相对落后;三是我国的金融法律缺失等。如果从金融法律的角度分析,金融法律从其发挥作用的情况来看主要起到工具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协调金融监督管理者、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产品当事人之间的一系列的交易关系。金融法律制度除了规范法律关系这一功能外,还具有惩罚、鼓励或禁止、引导等多种功能,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就是降低交易费用,使各方当事人能准确地计量一种可期待的利益或可预期的损失。因此,金融法律的完善与否在本质上影响着金融交易中的产权保护力度,也就直接影响着系统性金融风险程度与金融运行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建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法》、《保险法》等以规范金融监督管理行为、规范金融经营主体和经营行为为主要内容的基本金融法律制度。而在行政法层面上,又有《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约束金融监督管理者的行政行为。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日益深入、金融业对外开放进程日渐加快以及金融业自身创新动力日益明显的大背景下,现行的金融法律制度安排已经难以适应变化着的金融生存和发展环境的需要。 3我国金融立法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国际金融电子化问题建议 二战以来,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的推动下,加上一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电子化已经成为当代国际金融发展的基本趋势。电子化下的国际金融区别于传统的金融业,因而针对传统金融业所设计的法律会不能完全适用。国际金融电子化在其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本文将从历史和比较法的角度简单的对此问题予以分析。 一、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简史 各国的金融电子化发展之路是不同的。大体而论,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 第一阶段,金融机构间的电子联网,其标志为1973年美国将以电话、电报手段建立起来的“联储电划系统”改建为电子化的“联储电划系统”。即建立起联邦储备银行间清算服务的电子计算机系统。随着计算机在银行间的应用,银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将现钞、票据流动而转化为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流动。这种以电磁信息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并能通过计算机网络而使用的资金被称为电子货币。电子货币的出现使传统的以有形货币为调整对象所建立起来的金融法律规范受到挑战。 第二阶段,金融机构进入国际互联网(Internet)。1992年国际互联网协会建立,网上商业活动增多,银行开始进入国际互联网增多,在国际互联网设置网点,进行咨询服务、促销宣传、提供金融市场信息(股票、债券以及其他投资衍生工具市场价格),为用户进行网上金融证券投资提供便利。 第三阶段,网络虚拟银行的建立。1995年11月在美国亚特兰大设立第一家网络银行,该银行在24小时之内提供银行业服务,包括储蓄、转帐、信用卡、证券交易、保险和公司财务管理等业务。目前,电子化已是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务运作的主要方式。 就中国以言,其发展也呈现出类似的过程。[2]所以我们可以从国际金融电子化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得出以下结论: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金融业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受制于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水平。进而,著者认为要加快国际金融电子化进程就必须大力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信息技术。 二、电子化的国际金融与传统国际金融的比较 要认清电子化下的国际金融的性质,有必要对电子化的国际金融与传统国际金融作一比较分析。 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实现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银行的业务处理和管理的旧体制,建立了以信息为基础的自动化业务处理和科学管理的新模式:[3] 首先,它用电子货币的支付方式逐步代替传统的现金交易和手工凭证的传递与交换,大大加快了资金的周转速度。 其次,它使金融业从单一的信用中介发展成为一个全开放的、全天候的和多功能的现代化金融体系,可以说,现代的国际金融业,是集金融业务服务和金融信息服务为一身的金融"超级市场"。 再次,金融业的营业网点已从砖墙式建筑向ATM、POS、网络等系统转移,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 最后,它使银行业务的重点从存、贷款转向了提供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从而让银行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银行以传统的存、贷款利息作为主要收益来源的局面,将被以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和金融信息作为主要收益来源所代替。 三、国际金融电子化所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安全问题 国际金融电子化意味着金融企业的内部网络间接或直接接入因特网。任何开立网上交易帐号的人,都有机会利用技术手段获取内部信息,或者供给金融网络,从而造成重大的损失乃至产生交易网络瘫痪的严重后果。随着系统处理能力和网络速度的不断提高,网上交易系统的系统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据统计,美国每年因网络安全而造成的损失高达75亿美元。中国的因特网服务提供上、证券公司及银行业也多次被黑客攻击。 就目前来看,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上委托的技术系统被攻击、入侵、破坏,导致网上交易无法进行;二是委托指令、客户资料以及资金数据等被盗或被篡改,甚至造成资金的损失。[4]为有效地防范以上问题的出现,首先需要加强技术控制,另外也要加强立法和司法。 (二)管辖权问题 因特网是面向世界,无处不在的网络,全球各地的人都可以按一定的规则加入进来。电子化下的国际金融业的客户可以根据既定的协议,访问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的站点,而金融机构也因此可以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服务。国际金融的这种跨国界的运作方式,也跨越的各国的法律和金融法规。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管辖权的确定问题。比如,中国客户登陆美国的一家银行,成为美国该家银行的网上客户,那该银行是否要受中国金融法的管制? 目前,各国还未有专门针对网络银行的法律法规,对跨国电子金融交易的司法管辖问题也未见一致。[5] (三)信用问题 国际金融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欺诈。欺诈人以银行客户的名义,向客户的银行发出一箱支付命令,指示从客户的账户中划拨一笔款项到受益人的账户。这个受益人就是欺诈人或其同伙。 如何防范金融欺诈,在票据资金划拨中,核证问题可以简化为核对签字盖章。但在电子资金划拨中却无法使用此方法。另外,在没有找到欺诈人或欺诈人无力赔偿时,那应给有谁来承担这个损失?[6]这也需加以研究。 (四)主体问题 国际金融电子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货币电子化。从而使银行从堆积如山的金融纸票(现金、支票和各种凭证)中解放出来。而这种解放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关于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的范围界定便是一个。 当下,对此的看法未尽一致。在美国,对于结算服务提供者的范围是以联邦EFT法和各州的法律为基础的。即是在实施一定的条件下,允许广泛地参与者加入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行列。在欧洲大陆各国,以加强金融监管为目的,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原则上限制于金融机构,并将此作为金融监管的对象。在中国,信用卡的发行限定在商业银行,并要受制于央行的监管。因而一个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各国的规定。[7] (五)其它问题 国际金融电子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上述问题外,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还面临以下问题;信息技术本身的改进问题,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各国的立法协调问题以及各国的司法协助等问题。[8] 四、有关的建议 由于笔力所限,著者仅从宏观角度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信用法制建设 信用是一个多视角、多范畴的概念,既然它是一个法学概念,就应该在理论和立法上不断完善它,因此完全有必要加强信用法制的建设。 加强信用法制建设,为国际金融的电子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十分重要。要继续完善立法,强化执法,对关乎市场经济建设的法律法规要制定好、执行好。《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专利法》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市场法。 这里还要提一下的是,要强化电子合同的立法和执法建设。对电子合同的规范是电子商务法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电子商务信用机制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狭义的电子合同法主要包括电子合同的订立、履行、等总则性规定及各类合同的特殊规定,亦涉及少量管辖问题;广义电子合同法除包括狭义电子合同法的内容外,还应包括电子合同涉外管辖(连结点的确立等)问题、电子签名与电子认证等。此处所说的电子合同法从狭义。由于虚拟化的操作,电子合同关系的主体通过电子手段来设立、变更、终止合同,因此必须在保证电子手段技术本身安全、准确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终端用户的收、发、转行为的标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应当明文规定电子合同要约与承诺的构成要件,对电子错误、电子监控等亦应以法律明文规定为宜。电子合同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体法中包含了少量程序法条款,主要是合同的管辖问题,建议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电子合同交易中的“场所”等问题。通过电子合同,在源头上保证电子交易行为的信用度是当前的主流思潮。 (二)建立完善电子银行业务法。 各国都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电子银行业务法。 首先要制定《电子银行法》。《电子银行法》作为电子银行市场发展的核心法律规范,应对电子银行的性质、监管、市场准入、业务范畴与标准、金融创新、法律责任、市场退出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 其次是《电子签名法》。电子签名的问题是目前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最大的盲点,因为关于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问题,一些国家现有法律尚未对其做出明确的规范。对此,应借鉴发达国家电子签名立法的成功经验,制定符合各国国情的《电子签名法》。 再次是《电子资金划拨法》。虽然电子资金划拨与票据交换都属资金收付,但是如上所述,由于二者的当事人不尽相同,法律关系也不尽相同,并且票据是一种无因的可流通的有价证券,而电子资金划拨中电子化的票据既非无因证券,也不具有流通性,从而根本丧失了票据的特性,所以应当制定独立的电子资金划拨法。在该法中主要规定有关客户与银行、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明确电子资金划拨的法律责任承担形式、损失赔偿的范围、禁止欺诈等。[9] (三)完善监督系统 完善监管体系的意义在于能够及时发现并惩戒不诚实的行为。国家可以对数据交换、电子化交易等进行有效的监管,在国际金融电子化下,由于很多电子商务企业在Internet上进行交易,国家基于对电信通信信道的监管权而同时可以对Internet上的电子交易进行监管。 国家对电子金融信用的监管主要的方式和途径是规范信用制度、搭建信用公共信息平台。按照“部门协调、联合征信、统一管理、分类使用”和“政府发起、部门联合、相对独立、逐步社会化”的原则,建立企业信用公共信息平台,其目的在于将信用信息公布于众,以此惩戒具有不良信用记录者。 除国家监管外,还应建立交易相对人监管制度和企业内部监管制度。交易相对人的监管不像国家监管那样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一般为个案监管。由于相对人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债权关系,相对人一般都不会怠于监管,而恰恰相反,相对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债权而积极进行监督、催促。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监管体系一般也较为完整、系统,但是一些企业往往不愿意自揭其短,从而影响了内部监管的效果。未来应当强调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对独立的会计信息监管结构,强化责任意识,实现自我监管。 (四)完善电子金融配套法 电子金融法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一系列相关的法律规范相联系的,主要有税收征管法、合同法、国际税收法、电子商务立法、刑法、诉讼法、票据法、证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现行法律规范对于传统金融发展起到了较好的规范作用,但面对电子金融新兴业务的发展,则相形见绌,难以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如税收征管法中对于电子商务的规定几近于零,特别是这种网上支付方式对税收问题没有做出较好的规范,因而必须做好法律的修改和完善工作;再如洗钱犯罪在电子银行业务中发生频率较高,对此必须在法律上予以有效的规制,这样才能保证电子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此外,诉讼法中有关证据的标准等现行规定对于电子银行纠纷取证极为困难,不利于其发展,对此我们也必须对相关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辉.金融电子化:法律的困境与出路[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2]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486,498 [3]戴建兵.网络金融[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7,19 [4]林丹明熊辉.证券电子商务――网络经济时代的证券市场透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89 [5]同[3].102. [6]姚立新.电子商务下的金融创新与运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43,147. [7]同[3]154. 我国金融法律虽然规定银行、证券、保险要实行分业经营,但原有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上海作为我国的金融中心,金融各行业开拓市场、业务创新推出许多更合理的金融衍生产品,开展了许多新兴的中间业务。今年3月份,兴业银行上海分行推出第二期“万汇通”外汇资产管理顾问业务。工行上海市分行新一期个人外汇理财产品-“资多星”产品定于2004年2月26日至3月15日在该行的200多家理财网点公开认购。2002年9月,央行重新受理了中国建设银行经过修改的资产证券化方案-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资产证券化,银行资产证券化已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表示,将尽快制定保险资金以各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的实施方案,支持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债券。华安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韩方河透露,公司经过长时间准备的ETF基金产品方案在上证所专家评审中获得好评,并已接到上证所关于共同开发该产品的通知。此外,公司正在与国际著名银行及资产管理集团进行技术合作,共同开发一揽子创新型的基金产品,如以金融衍生工具为投资标的的基金产品等。混业金融控股集团,已经成为不少上海本地证券公司如海通、国泰君安证券的定位。整合上海乃至全国的金融资源,特别是利用上海在金融行业的优势,以具有行业龙头地位的证券公司为主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将迅速优化金融产业结构,加速上海金融中心的形成。在这一系列新兴的金融衍生产品推出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银行已不在是简单的提供存贷的信用工具,其正积极的证券、保险业务,保险资金的直接入市,将成为证券市场上重要的投资力量。银行、保险、证券等相互融合,混业经营的趋势势不可挡。 英国和日本“大爆炸”后轰轰烈烈的金融改革,美国《金融服务现代法案》的签署,为一家金融机构提供一条龙的全方位服务创造了可能性,提供了法律依据。银行间的兼并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加速融合,世界呈现金融混业的趋势。我国已加入WTO,根据承诺,我国在“入世”后五年内,逐步取消外资银行地域限制,外国银行将同我国银行一样享受国民待遇,在所有地区面向个人开展本外币零售银行业务。而我国民族金融业基础较弱,总体规模较小,可以预见在面对像花旗银行这样的金融“巨无霸”,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将受到极大的挑战,可能影响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甚至影响整个国家的安定和繁荣。所以适应世界金融体制的改革,在中国有条件的逐步推行混业经营将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全面推行混业经营是不适应我国当前多层次生产力水平。但我们认为在上海,这个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从已有的金融资源来看,逐渐推行混业经营,还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并且其实施的经验可以为将来的立法提供实践经验。当前若以上海作为试点,推行混业经营的方针,无论从国家的政策、法律还是从现有的金融体制、规模、资源、手段,都可为其提供有力的保证。 1.政策与法律的支持。2004年2月的《国务院: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和稳定发展的9点意见》,在涉及下一步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清晰地强调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属首次。该意见强调健全资本市场体系,丰富证券投资品种,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品种创新机制。此外我国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为混业经营的发展赋予法律上肯定。1999年8月,人民银行批准了有条件的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不久,又允许在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进行国债回购业务,以弥补短期头寸不足。2000年2月,人行、证监会联合了《证券公司股票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质押向商业银行贷款,实际是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连接起来。允许保险资金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股市。允许银行人寿保险业务。2001年7月《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在经过央行批准后,可以开办金融衍生业务、证券业务,以及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业务。这一系列法律法规为银行、证券、保险,在资金和业务上相互渗透提供了法律的基础。 2.金融机构的规模的扩大和治理结构的合理。上海现在有上海金融业增加值达到629亿元,同比增长7.6%.截至2003年末,上海金融机构总数达到423家,比2002年增加了77家。在所有金融机构中,银行80家,证券公司16家,基金管理公司15家,保险公司41家,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中介机构以及各类代表处270家。2003年,上海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73万亿元、1.3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8%、24%.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市场成交17.2万亿元,同比增长44.25%;上海证券交易所有价证券累计成交8.28万亿元,同比增长71%,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7%;上海期货交易所累计成交6.05万亿元,同比增长269%,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6%;外汇市场成交1511亿美元,日均成交量6.02亿美元,同比增长54.26%;上海黄金交易所成交金额达到245亿元。全市保费收入289.9亿元,同比增长22.02%.如此相对发达和极具潜力的资本市场,可为推行混业经营试点提供广阔的平台。“混业经营要求金融机构产权明晰,有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金融机构有较强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风险控制措施有效。”当前我国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四个资产管理公司,逐渐剥离四大国有银行的呆帐、坏帐,改善财务状况,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改革的总目标是,改革管理体制、完善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绩效,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我国金融机构还没有完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实质性突破。改变了过去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第一个民营银行-民生银行。金融机构的产权正逐渐清晰、管理相对规范,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能够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同时金融机构还通过与国外的金融机构合作,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和监控经验,建立良好内控制度、风险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规范的金融机构是实现混业经营的必要前提。 3.监管的完善。混业经营制度是以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要求建立严密的金融风险防范监控体系。当前监管的格局是直属监管,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统管监管权力,实行集中监管。金融监管当局具有极高的监管权威。同时中国改革开放已20多年,我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吸收了国外许多成熟的监管经验和先进的监管手段,大大提高了监管效能。如刚刚制定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就大量参阅了巴塞尔委员会的指导性文件以及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法律制度。《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明确要求建立监管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加强对股东资格的审查;通过制定和实施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规则,实现监管方式从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的转变;加强现场和非现场监管手段;建立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会谈制度;建立监管评级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强化市场约束等等。《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为提高我国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在证券领域,中国证监会的监管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①法律手段。指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证券法规来管理证券市场。这是证券市场监管的主要手段,约束力强。②经济手段。指通过运用保证金比例等经济手段对证券市场进行干预。这种手段相对比较灵活。③行政手段。指通过制定计划、政策等对证券市场进行行政性的干预。这种手段比较直接。这些全方位监管模式、监管手段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我国当前金融市场对监管的需要,对今后混业经营所需的更为完善、全面的市场监管提供了经验,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4.入世和国际竞争的推动。我国已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根据我国的承诺将逐渐开放金融市场,实现国民待遇。我国金融业将平等的参与国际竞争,而实行分业经营的金融机构将不得不面对混业经营制度下的“全能银行”、“金融超市”,分业经营模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就会显现出来。外资银行如花旗银行,将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业务全面融合、交叉,金融创新能力强,其全面的服务和组合经营的低成本,将使国有金融机构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而且如果允许国外银行在我国实行混业经营,而我国的金融机构仍墨守成规,则存在对国有金融机构不平等竞争问题。因此,适应世界潮流和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以上海为龙头逐渐在全国推行混业经营制将是一个完全的明智之策。 从国际形势和我国的现实需要,可见混业经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人们所说的金融业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问题,是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广义上理解金融混业经营,即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金融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金融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金融业是一个极具高风险,高投机性领域,对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1993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混业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机构的业务交叉。由于我国当时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刚刚起动,资本市场规模较小。市场上投机过度,价格波动剧烈,由于当时缺乏行业监管,导致了当时整个经济陷入了盲目的虚假繁荣,助长了泡沫经济的发展,直接危机了我国的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才推行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当前我国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政府在经济中角色也应该得到归位。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金融机构实际上是政府的附属企业,企业缺乏自。政府既是市场的参加者,又是市场的管理者,这种双重定位导致我国的国有金融企业效率低下,经营效益差。因此,我们认为政府在金融领域也应作到“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从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政府在金融领域的作用是确保建立一个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市场业务的开拓,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应该是各个金融企业在平等的竞争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政府的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减少金融领域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保证金融的安全和稳定,其功能的实现主要通过对金融领域的监管实现,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监管。 我们认为若以上海作为试点推行混业经营,必须首先解决对混业经营的有效监管问题。没有有效、健全的监管体系,只会使我们重蹈覆辙。我们认为我国金融监管立法应当顺应金融自由化潮流,放松金融管制,但放松监管并不等于放弃监管,我们当前的任务是提高监管的质量。在规制金融监管结构安排,我们要考虑以下几个基本问题:1.自律监管与政府监管相结合。金融业的自律监管是指自律组织根据全体成员共同制定的行为规范,实行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自律监管是与政府监管相对应,其有自身的特点,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一般而言,自律监管能降低监管成本,具有相对灵活性和及时性,迅速解决金融市场上遇到的问题。同时自律组织拥有一批具有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士,能够发挥专业优势。目前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变化,即官方监管机构在加强规范化监管的同时,也在尽力帮助和推动金融机构提高自身风险监控能力,完善自律监控机制。这说明监管观念己发生新的变化,从传统的监管者包揽一切责任的做法转向激励被监管者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也就是说,在金融混业的环境下,规范化的官方监管和市场的自律监控并重,已成为当今金融监管结构安排的主要特征。目前我国全国和地方性银行同业公会、保险同业公会及证券业协会等自律组织己建立,但他们在金融监管中作用形式大于实质,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中还是政府监管起主导作用,如何发挥自律组织的功能,辅助政府监管将是今后改革的重点。根据我国的金融现实发展情况,政府仍承担主要监管职能。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金融监管激励不相容。激励相容的金融监管,强调的是金融监管不能仅仅从监管的目标出发设置监管措施,而应当参照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将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和市场约束纳入监管的范畴,引导这两种力量来支持监管目标的实现。激励不相容的监管,必然迫使金融机构付出巨大的监管服从成本,丧失开拓新市场的盈利机会,而且往往会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金融监管并不要在某些范围内取代市场机制,而只是从特有的角度介入金融运行,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高效运行。“放松监管”与“监管重构”,成为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成为我国今后监管立法所追求的目标。 2.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功能性金融监管概念是由哈佛商学院罗伯特。默顿最先提出的。所谓功能监管(functionalregulation)主要指金融监管从通常地针对特定类型的金融机构(针对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不同金融机构实施监管),转变为针对特定类型金融业务(针对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分别加以监管),而对“边界性”金融业务亦明确监管主体,同时加强不同监管主体间合作的监管法律体系。在我国,各金融领域日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完全割裂银行、证券、保险业务领域,是不现实的。即使是在完全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中国金融市场,仍存在全能化的金融企业。如初具形态的光大集团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分别代表了金融控股公司的两种不同模式。中国光大集团可谓是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尝试者,也是纯粹金融控股公司的代表。光大集团目前拥有中国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和光大信托3家金融机构,同时持有申银万国证券19%左右的股权,成为其最大的股东。光大集团同时还拥有香港上市的3家上市公司-光大控股、光大国际和香港建设公司,此外还直接、交叉控制着境内外银行、证券、信托、实业等涉及各行业的上市、非上市公司分别19家和10家,间接控制的孙子公司几十家。1999年12月15日,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和加拿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宣布组建中加合资人寿保险公司,可以说,光大集团目前的业务格局就是一个全能化的金融控股公司。机构监管是针对不同金融机构类型进行监管,由相应金融监管者对特定类型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对全能化的金融控股公司,如果仍按照机构监管的模式,必然会出现监管重复、监管空白的现象。这给此类金融控股公司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逃避监管带来了可能。所以,在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下,单纯的机构监管是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的。我们主张在上海可以试验推行功能监管。银行监管强调的是保护投资者和存款人的利益,增强公众对银行的信心。证券监管的目的在于保护投资者;保证市场公正、有效和透明;减少系统性风险。根据经济功能分配法律权力,能大大减少监管职能的冲突。金融创新消除了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区别、模糊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界限,传统的以金融机构类型作为监管划分尺度的法律体系将无法应对现代金融市场,并使金融监管的实施更加困难。而功能监管实现了全方位金融监管,尽可能地消除“监管真空”以构筑公平、稳定的金融环境,保持金融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将“功能监管”以专章加以规定。我国金融监管立法应当顺应金融自由化潮流,借鉴外国立法经验,重构监管职能,由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向混业经营、功能监管的模式转变,提高金融资源利用效率和金融运行质量,降低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安全和稳定。 良好,但不容忽视严峻的一面,做好经济工作要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带有全局和战略意义 的关系,同时要抓住重点,加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关键词经济形势经济环境实施宏观调控改革和发展 2000年是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改革、发展、 稳定的关键一年,是世纪交替之年。这一年经济工作做得如何,对全局影响重大。最近 中央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形势,提出了奋斗目标,部署了2000年经济工 作的主要任务,需要我们认真把握,狠抓落实,继续奋发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为新世纪的经济腾飞创造良好的开端。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一)当前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 1999年以来,在中央采取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国民经济继续保持 较快增长的态势,头9个月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4%.1~10月,工业增加值增长9.1%,增 长速度比较平稳;农业收成稳定,粮食总产量大体接近上年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平缓,全国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7%,其 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6.6%,更新改造投资增长下降0.9%,房地产投资增长17.4%;随着 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领域的扩大,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2%,增幅比上月提 高1.6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出现回升态势,9月份出口增长20.2%,10月份出口增长23.8%.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1~10月比去年同期增长19.4%,增收1300多亿元,财政收入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金融形势比较平稳,到10月末,M1、M2分别增长15.1%、 14.5%,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国家外汇储备已超过1500亿美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 加,生活水平继续提高,10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9270亿元,同比增长13.4%. 从前三个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可望达 到7%甚至略高一些。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相当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好转迹象:(1)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提高。 1~9月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去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其中成本费用利润率 提高1个百分点,总资产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提高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8 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下降1.7个百分点。1~9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 120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 48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倍。(2)外贸出口进一步回升。随着亚洲周边国家 的经济复苏、需求增加,我国对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出口增长加快 ;同时国家加大了出口退税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从7月份开始,出口增长 开始回升。7月、8月、9月、10月出口增长分别为7.5%、17.8%、20.2%、23.8%.预 计全年出口增长可达5%左右。(3)物价下降出现减缓的迹象。8月份,受季节性因素 和肉禽价格进一步回升的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比去年同月下 降1.7%;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6%,比去年同月下降2.6%.9月份,因部分地 区调整学杂费、房租、水电费价格以及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 上月上涨2%,比去年同月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比去年同月 下降2.8%.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6%,降幅均 比上月缩小0.2个百分点。此外,随着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品市场回暖,工业品价 格降势也在趋缓。7月、8月、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5%、2.3%、2.1%,工 业品原材料购进价格分别下降3.4%、3.3%、1.8%. (二)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一面不容忽视 以上三种迹象表明,经济增长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但还没有形成好转的趋势,目 前还不能作出经济增长出现止跌回升、走出谷底的判断。对今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是逐步好转还是比较严峻?还有待观察。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美国经济可望保持一定的增长,但由于美国股市出现一定的 泡沫成分,美元对欧元、日元出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不排除出现股市动荡、外资抽逃、 消费萎缩、使经济增长发生逆转的可能性。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由于日本内需市 场容量有限,日元升值不利于增加出口,所以日本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美、日GDP 占世界GDP的40%,美、日经济走向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欧盟经济正在稳 步增长,但由于欧元的实施,欧元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亚洲周边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开始复苏,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出现好转,对我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也 将形成一种竞争关系。综合以上一些情况,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即使经济增长快于1999年,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也不是很多,相反,对我国 经济形成竞争的不利因素在增加。从总体上看,2000年我国外需压力还是很大,外贸顺 差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利用外资也有可能会下降,外贸外资的减少,需要通过进一步扩 大内需来弥补。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0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目前市场需求依然疲 软,大多数工农业产品生产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民间投资不 振,银行贷款行为趋于谨慎,资金供应趋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 大,等等。当前经济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发展和蔓延。到1999年 9月份为止,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24个月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18 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连续42个月负增长。按照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 一国消费品价格连续两年负增长,就可视为通货紧缩。我国实际上已经达到这一标准。 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从短期因素看,是有效需求不足;从中长期因素看,多年来的重 报告总结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 实践报告工作汇报辞职报告调研报告党政报告 演讲致辞公众演讲竞聘演讲 就职演说安全生产爱国演讲英语演讲开幕闭幕庆典致辞 贺电慰问领导讲话 党政相关入党申请入团申请 转正申请思想汇报党性分析事迹材料申报材料行风建设 公文范例 主持词 求职应聘个人简历英语简历自我鉴定自我介绍 自荐信求职信会议发言婚丧嫁娶祝福祝贺广播稿 心得体会经验交流公务员法政治学习读后感 学习心得创业计划 征文范文应用文论文格式英语作文 综合范文合同范本文秘工作办公表格计划方案社交礼仪 节日相关规章制度毕业设计法律文书时政专栏 论文中心 经济论文 教学论文 法律论文 商务论文 行政论文 医学论文 艺术论文 理工论文 文史论文 免费教案 站内范文搜索 |网站首页|综合范文|报告总结|心得体会|求职应聘|演讲致辞|党政相关|时政专栏|英语作文|教案大全|论文撰写|经济论文|教学论文|法律论文|商务管理| |行政管理|医学论文|艺术论文|理工论文|文史论文|文档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范文先生网>>商务管理>>信息管理论文>>正文 相关文章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宏观视角 会计论文: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宏… ERP项目在同力公司的实施调查 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的意义和策略 加快实施知识管理,促进传统企业… 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者收购(…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取向 加快实施知识管理,促进传统企业… 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者收购(… 论国有资本宏观财务目标的分割 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可行性分… 试论会计委派制实施的可行性 有限度的会计委派制及其实施环境 政府宏观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 热门文章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经济一体化与国家的碰撞 中国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与教学探析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 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 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公共”原则… 中西方法治理念下的政府公共行政…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干预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 中美教育行政组织比较研究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论国有资产重组中的合谋行为及其… 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 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更新时间:2007-8-1621:03:58 复建设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次通货紧缩,实际上是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与中长期 的结构不合理因素交织并发,从而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压力。我国这一轮经 济增长下滑的周期最长,从1992年算起,至今已长达7年,目前下滑的趋势仍在发展。 特别是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未从根本上 遏制住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2000年国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严峻。 二、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2000年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析,预计这年经 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提高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8个百分点,资产 负债率下降1.7个百分点。1~9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200多亿元,比 去年同期增长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80多亿元,比 去年同期增长1.5倍。(2)外贸出口进一步回升。随着亚洲周边国家的经济复苏、需 求增加,我国对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出口增长加快;同时国家加大 了出口退税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从7月份开始,出口增长开始回升。7月、 8月、9月、10月出口增长分别为7.5%、17.8%、20.2%、23.8%.预计全年出口增长可 达5%左右。(3)物价下降出现减缓的迹象。8月份,受季节性因素和肉禽价格进一步 回升的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比去年同月下降1.7%;商品零售 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6%,比去年同月下降2.6%.9月份,因部分地区调整学杂费、房 租、水电费价格以及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2%,比去 年同月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比去年同月下降2.8%.10月份 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6%,降幅均比上月缩小0.2个 百分点。此外,随着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品市场回暖,工业品价格降势也在趋缓。 7月、8月、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5%、2.3%、2.1%,工业品原材料购进价 格分别下降3.4%、3.3%、1.8%.(二)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一面不容忽视 以上三种迹象表明,经济增长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但还没有形成好转的趋势,目 前还不能作出经济增长出现止跌回升、走出谷底的判断。对今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是逐步好转还是比较严峻?还有待观察。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美国经济可望保持一定的增长,但由于美国股市出现一定的 泡沫成分,美元对欧元、日元出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不排除出现股市动荡、外资抽逃、 消费萎缩、使经济增长发生逆转的可能性。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由于日本内需市

金融法律论文范例6篇

场容量有限,日元升值不利于增加出口,所以日本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美、日GDP 占世界GDP的40%,美、日经济走向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欧盟经济正在稳 步增长,但由于欧元的实施,欧元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亚洲周边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开始复苏,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出现好转,对我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也 将形成一种竞争关系。综合以上一些情况,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即使经济增长快于1999年,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也不是很多,相反,对我国 经济形成竞争的不利因素在增加。从总体上看,2000年我国外需压力还是很大,外贸顺 差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利用外资也有可能会下降,外贸外资的减少,需要通过进一步扩 大内需来弥补。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0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目前市场需求依然疲 软,大多数工农业产品生产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民间投资不 振,银行贷款行为趋于谨慎,资金供应趋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 大,等等。当前经济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发展和蔓延。到1999年 9月份为止,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24个月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18 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连续42个月负增长。按照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 一国消费品价格连续两年负增长,就可视为通货紧缩。我国实际上已经达到这一标准。 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从短期因素看,是有效需求不足;从中长期因素看,多年来的重 复建设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次通货紧缩,实际上是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与中长期 的结构不合理因素交织并发,从而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压力。我国这一轮经 济增长下滑的周期最长,从1992年算起,至今已长达7年,目前下滑的趋势仍在发展。 特别是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未从根本上 遏制住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2000年国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严峻。 二、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2000年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析,预计这年经 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为7%左右,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但仍然要付出艰巨的 努力。对此,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着重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带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关系。 (一)既要坚持扩大内需,又要加大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的力度 扩大内需的核心是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经济总量。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 越来越受到结构不合理因素的制约,如果不调整结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上去。调整结 构,不能是短期的、局部性的调整,而必须是中长期的、战略性的调整;不仅要调整产 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而且要调整地区结构,加快西部大开发,这是关系 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结构调整要取得成效,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能再走低 水平建设的老路。应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坚决淘汰落后的、重复的生产能力,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和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企业,对传统产业进行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固定资 产更新,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处理好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实际上 是处理好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关系,二者是不矛盾的。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拉动力,就是 扩大投资需求。这两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国债投资为主导,重 点投向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和领域,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是 为了促进发展,增加经济总量,但同时也是调整结构的过程,是科技进步的过程。我们 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在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同时不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的基础 上求得更好的发展。 (二)既要坚持政府投入,又要努力扩大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 坚持政府投入,是在当前经济不太景气、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未完全启动以前的必 然选择。但是,政府投入数量是有限的,要受制于国家财力的制约,而近几年国家财政 状况总体上比较困难,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增加发行2100亿元国债,专项 用于基础设施等项建设。政府的这笔投入,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比,数量要少 得多。启动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要靠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正常回升,不能只靠政府 投入来支撑经济增长,否则国家财政难以承受,经济增长也不能持久。所以,政府投入 的着力点,是要努力引导和扩大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使政府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 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贴息、参股、合资、补贴、担保等方式, 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例如:1999年下半年国家增发600亿元国债,其中150亿元用于 企业技改项目的贴息和补充相应的资本金,以此带动银行贷款1500多亿元,使社会投资 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2000年要继续落实已经出台的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的 政策,要通过实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 入,并结合出台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努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3)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和发展,又要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 2000年要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实现科技进步,立足点是要保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 展。解决当前中国经济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坚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点是不能 动摇的。但是,要取得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以改革为动力。2000年各项改革已处于攻 坚阶段。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三 年改革脱困和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只有国有企业搞好了,效益上来了,才能 为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加快改革和发展,使社会稳定问题显得更加重要。改革和发展, 最终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利益的,因而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但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中,因结构调整、企业改革、机构改革的深化,使下岗、失业现象增加;因社会环境的 不断变化,竞争加剧,一些人的习俗、观念适应不了环境变化的需要;等等,如果处理 不慎,极易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社会不稳定,改革和发展将一事无成。一个稳定的社

金融法律论文范例6篇

会环境,是顺利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 系,使三者相互协调和统一。 三、抓住重点,加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2000年经济工作任务涉及方方面面,非常艰巨而又重要。但基本着眼点是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并在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上,以国有企业 改革为中心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同时注意保持社会稳定。从这个基点出发,2000年经济 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连续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是显著的。由于2000年有效 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尚未有效遏制的矛盾仍很突出,在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未完全 启动以前,为了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必须坚持实施行之有效的积极财政政策,并加大 其力度。现在银行资金充裕、存贷差达1.2万亿元,生产能力充足、近1/3的生产潜力 未能发挥出来,劳动力丰富,面对钱多、物多、人多的因素,应是加快发展的好时机。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这些资源就会白白浪费掉。实践证明,财政政策对资源利 用具有见效快、导向作用大、宏观配置合理的特点,通过财政向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国债, 动用部分社会储蓄资金,将相对过剩的人、财、物资源利用起来,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2000年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仍以扩大财政支出为主要形式,双管齐下, 通过发行长期国债进一步扩大投资和继续落实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来扩大消费支出;同 时要运用好税收政策,包括实行必要的减免税政策,通过适当减少财政收入的形式,进 一步刺激投资、消费和出口。这样,中央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有人担心, 会不会引发财政风险?据初步测算,1998年,我国中央财政赤字(按国际通行口径,包 括为弥补债务利息支出而形成的赤字,下同)和债务余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 别为2.15%和9.9%;1999年约为2.80%和12.0%;预计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 重与上年大体持平,仍控制在3%的警戒线以内,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约为14.0%,仍 明显低于60%的警戒线。我国发行国债尚有一定的空间。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风险,关 键在于能否管好用好国债资金。只要国债资金能够发挥好的效益,促进经济较快的发展, 就能够为偿还债务创造有利条件,不会引发财政风险,也不会给后人留下债务包袱。近 一两年,财政税收每年增收超过1000亿元,其中就包含了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增收效应, 国债投入已经出现良性循环的效果。 (二)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在当前经济偏冷的情况下,要采取相应扩张的宏观调控政策,使社会资金得以充分 利用。如果仅仅财政政策是扩张的,而没有货币政策的相应配合,就难以充分调动社会 资金来支持经济发展,进而会减弱整个宏观调控的效果。例如:将国债资金投入具有一 定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采取贴息方式投入企业的技术改造等,都需要大量的 银行贷款与之相配套,如果银行配套贷款跟不上,就会影响整个国债投入的效果。因此, 必须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是要保证国债资金配套贷款的及时投入;二是要满 足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需要;三是要支持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要适当降低存款准 备金率,促进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同时对有困难但需要扶持的中小金融机构,给予再贷 款支持;五是要大力开展住房、教育、汽车以及大件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消费信贷业务 ;六是要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开拓直接融资渠道。总之,要保持货币供应量的必要增长。 只要积极财政政策不出现风险,实行相应的货币政策也不会有风险。金融业要正确处理 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在改善金融服务的同时,要继续深化金融改革, 健全银行内控机制和银行监管机制,完善金融法制。 (三)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 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0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后一年,是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 关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首先要尽最大努力 实现这一目标。要从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平衡发展的客观进程,着 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老工业基地,把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为国有企业跨世纪发展创造条件。” 2000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一些工作:(1)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工业结构调整。继续压 缩纺织、煤炭、冶金、石化、建材、机电、轻工等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坚决淘汰那些 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产品质量低劣和污染严重的企业。不断优化工业结构,缓解重复 建设压力,增强企业活力。(2)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继续拨出一部分国债资金用于企 业技术改造的贴息贷款。对于技术改造所需先进设备的进口,国家可适当提供外汇、免 税等优惠政策。对国家鼓励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行业等项目的国产设备投资,实行按 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3)实行债权转股权。对一些有特别困难、但有一定发 展前景的国有企业,实行债权转股权。逐步解决企业资本金不足、资产负债率高的问题, 同时盘活银行的不良资产。(4)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完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使更 多的经济效益较好、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上市,增加企业的资本金。选择一批信誉好、 发展潜力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配售部分国有股来筹集资金。一些资信好、实力雄厚 的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可在境内外发行企业债券,进行滚动发展。(5)实施规范 化的公司制改革。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实行国有独资有限公司外,积极发展具有 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处理好“老三会”(党委 会、工会、职代会)和“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加强企业领导 班子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实行企业会计外派制度,完善企业在经营、用人、分配等方 面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这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要继续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再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但是,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按“三家抬”(财政、企业、 社会负担)的办法来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只是一种过渡性措施。要从根本上解决 国有企业人员多等方面的问题,最终要靠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覆盖所有企事业及行政 机关单位职工的、由政府承担并强制执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是实行由政府通过企事业单位从当期收入中偿付各项社会保障费用的现收现付制,近期 社会保障改革的方向是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通过个人帐户实现的基金积累制,即职工在领 取工资后向社会保障基金缴付社会保障缴款,这笔缴款连同企业缴付的部分社会保障缴 款都进入职工的个人帐户,以后就从职工的个人帐户中支付他们的社会保障开支。实行 基金积累制,对新参加工作的职工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他们有足够的工作时间在个人帐 户中积累足够的养老金。成问题的是,已退休的职工和在实施个人帐户制度以前较早参 加工作的在职职工(统称老职工),由于在过去的工作年限里没有直接为自己积累养老 金、医疗保障基金、住房基金等,而是通过预先扣除把保障费用转化为政府收入并凝固 在国有资产中。转入基金积累制以后,老职工新建的个人帐户中的资金很少,已退休职 工的个人帐户则完全是空的。因此,在实施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轨时,政府应 对老职工过去对养老金基金的贡献作出补偿,这就需要由政府出面来筹集和建立社会保 障基金,这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条件。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对所有不 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和职工依法收缴社会保险费,提高收缴率,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同时 也要考虑,在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过程中,对国有股权变现 所得,中小企业的拍卖、租赁所得,国有房地产的出售、租赁所得,以及财政预算支出 的安排,要按照一定比例划入社会保障基金。条件成熟时要着手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 度。 (五)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科技进步是加快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要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 最薄弱的环节,不是科技水平低,而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环节滞后,这与现行科 技体制和生产体制密切相关。现行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与生产相脱节。企业 的科技力量非常薄弱,许多优秀科技人才都集中在科研院所。这种体制,大大阻碍了将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使先进的科学技术无法得到及时的应用和推广。为此, 要深入进行科技体制和生产体制的改革,将应用科技的基本力量从原来的科研院所下放 到企业中去,使企业成为应用科技研究的载体和主要力量。这也是当今发达国家的通行 做法。科技力量与企业合二为一,既可以使科研经费得到保障,使科技人员有了用武之 地,又可以使企业生产有技术创新力量的支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2000年要基本完成 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使应用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或纳入企业的科研体系中 去。对于高校中的应用科技力量,也要逐步分离出来,按照科研机构改革的方向进行运 作。 此外,要加强知识产权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保护技术创新者的利益。尽快制定反垄 断法和严格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技术市场及其他市场,维护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 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鼓励技术投入的税收制度。政府除了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和对市场 前景好的共用性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资助外,应制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投入的政策。 如:对技术转让收入、设备投资等扣减所得税;改进现行的增值税制度,明确企业研究 开发、科技人才工资等支出划入无形资产的办法,等等。倡导推广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

转载请注明来自壹条体育,本文标题:《金融法律论文范例6篇》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