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牌照中信拟设理财子公司 金融版图再添笔墨(全球TOP50资产管理公司排行榜)

全牌照中信拟设理财子公司 金融版图再添笔墨(全球TOP50资产管理公司排行榜)

adminkey 2024-10-22 旅游 554 次浏览 0个评论

  来源:新金融头条 

  12月14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银行”)在官网发布公告称,拟设立信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信银理财”),注册资本为不超过人民币50亿元,为该行全资子公司。中信银行表示,本次投资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无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不过,尚需取得有关监管机构的批准。

  作为拥有“全牌照”金融平台,中信集团的金融业务可谓是多元化。据官网介绍,目前已涉及银行、证券、信托、保险、期货、基金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如今宣布设立理财子公司,更是为其金融市场再添新版图。

  据新金融头条了解,《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落地,为银行争夺异地业务提供了良机,在业内看来,这更是无异于拥有一张“超级牌照”,蠢蠢欲动的银行开始布局理财子公司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至少已有22家银行宣布拟设立理财子公司。

  中信拟设“理财子公司”

  近日,银保监会正式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对理财子公司的准入条件、业务规则、风险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同时还称,理财子公司为商业银行下设的从事理财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这标志着,银行理财即将步入“理财子公司时代”。

  《管理办法》落地后,银行筹建理财子公司的速度开始加快,增资扩股、招兵买马也成为其当务之急。据新金融头条了解,截至12月13日,已有21家银行宣布拟设立银行资管子公司。依照公开的时间先后顺序,分别为:中信银行、、广发银行、、徽商银行、、广东顺德农商行。这也意味着,超22万亿规模的银行理财市场正式进入独立子公司运作时代。 

  理财子公司牌照价值不菲,在业内看来,这无异于拥有一张“超级牌照”。在这个巨大的“市场蛋糕”面前,任何金融机构都想在这个经济不太景气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就算是已拥有多元化金融版图的金控集团也不例外。 

  12月14日,中信银行在其官网发布公告称,拟设立信银理财,注册资本为不超过人民币50亿元,为该行全资子公司。中信银行表示,该公司名称以监管机构认可及登记机关核准的名称为准,同时本次投资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无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不过,尚需取得有关监管机构的批准。 

  公告提到,信银理财拟申请经营下列业务,(一)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理财产品,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二)面向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理财产品,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三)理财顾问和咨询服务;(四)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经营范围最终以监管机构批准及工商登记机关登记为准。

  公告还显示,本次投资是本行落实最新监管要求、促进理财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理财子公司,实现理财业务专业化经营,有利于强化理财业务风险隔离,推动银行理财回归资管业务本源。设立理财子公司符合国内外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趋势,也符合本行战略发展规划,有利于提升本行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增强本行服务实体经济、价值创造和整体抗风险能力。

  事实上,今年4月,监管首次明确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立理财子公司开展资管业务。据《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显示,“主营业务不包括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资产管理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强化法人风险隔离”。  

  9月28日,公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再次强调,“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并表示另行制定理财子公司监管规定。

  《管理办法》作为银行理财业务的一项重要创新制度,将推动银行理财业务乃至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向更加专业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和其他资管机构相比,理财子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初期天然拥有母行的销售渠道,在获客方面更为轻松。 

  作为资管行业正本清源的产物,银行理财子公司将在资管市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称,设立理财子公司,在为打破刚性兑付困局提供制度保障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今后开展理财业务提供了更多的优势。“无论是允许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公募产品可以直接投资股票市场,还是扩大理财代销和合作机构的范围,都让理财子公司这张牌照价值提升,更具竞争力。” 

  金融版图再添笔墨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掀起了混业经营的趋势,金控集团对于金融牌照“追逐”的野心也日益强烈。 

  金融作为国内管制严格的行业之一,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执业资格问题,也就是牌照问题。拥有金融全牌照,就意味着自己的业务版图可以名正言顺的扩大。 

  被外界称为“金融全牌照王”,中信集团受之无愧。据其官网介绍,中信集团拥有“全牌照”金融平台,为客户提供涉及银行、证券、信托、保险、期货、基金等全方位金融服务。

全牌照中信拟设理财子公司 金融版图再添笔墨(全球TOP50资产管理公司排行榜)

  其中,中信银行成立于1987年,截至2017年末,已成为总资产规模超5万亿元、员工人数近6万名。成立于1995年,是中国证监会核准的第一批综合类证券公司之一,是国内第一家公开上市的证券公司。截至2017年末,总资产6,256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33亿元,净利润114亿。中信信托拥有国内丰富的信托产品,涵盖证券、私募基金、资产证券化、夹层基金、债权融资及受托人服务等。中信保诚人寿产品涉及保障、储蓄、投资、养老及医疗等诸多领域。截至2017年年底,已在全国设立18家分公司,公司总资产超过643亿元人民币。

全牌照中信拟设理财子公司 金融版图再添笔墨(全球TOP50资产管理公司排行榜)

  新金融头条注意到,9月14日,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金蝶国际”)发布公告称,其全资附属公司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简称“金蝶中国”)及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公司”)及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信信托”)合资筹建中信消费金融公司的申请,已于2018年8月17日获中国银保监会批复同意。据合资协议,金蝶中国将出资人民币90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30%。另据接近中信公司的行业人士透露,中信公司持股35.5%,中信信托持股34.5%。中信消费金融获银保监会批复筹建,意味着国内第24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诞生。

  公开资料显示,除金融领域多元化外,实业涉及房地产、工程承包、资源能源、基础设施、机械制造、信息产业等领域,现已形成了以金融为主,产业为辅的企业集团超级产融结合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综合优势和良好发展势头。 

  如今,中信拟设立“理财子公司”,为其金融版图再添笔墨,加固了“全能牌照王”的地位。

全牌照中信拟设理财子公司 金融版图再添笔墨(全球TOP50资产管理公司排行榜)

那么,这些上榜的公司都是做什么的?为什么大部分都没听说过?

为什么没有中国公司呢?中国的金融机构这么有钱,怎么没上榜,是不是打开方式不对?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给大家科普下,什么叫“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

  • 资产管理的英文是Asset Management

  • 资产管理公司就是Asset Managers 或者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

  • 资产管理规模是 Asset under Management(简称AUM)。

资产管理的英文是Asset Management

资产管理公司就是Asset Managers 或者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

资产管理规模是 Asset under Management(简称AUM)。

所以,投资行业的人经常互相问:“你们AUM多少啊?”, 其实就是问你管了多少资产。严格意义上,这个AUM值应该是管理的资产的总市值

资产管理公司,大家可以简单地理解,就是

管钱!

管很多钱!

管很多人的钱!

但是金融机构都和钱有点关系,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银行不也管了很多钱吗?怎么区分呢?

这里我们可以聚焦在这两点:

全牌照中信拟设理财子公司 金融版图再添笔墨(全球TOP50资产管理公司排行榜)

1

资产管理公司是做投资

所以这里我们就要排除掉一些机构了:

银行

银行的典型业务是存贷,银行是不能拿储户的钱去做投资的,储户的钱算是银行的负债

那么从银行买的理财产品呢?如果银行只是代销产品,那么也不算,因为管理人不是银行。

这里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现在国内有些银行也有资产管理部门了,如果你从银行购买理财产品,而且这个理财产品的管理人也是银行,那么这部分是可以算作资产管理业务的。

国外的银行一般会把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分得很清楚,比如汇丰银行和汇丰资产管理都是独立开来的,而国内一般都分得比较模糊,为此,我们专门找了工商银行和黑岩的财报(2016年2季度报),并对比了:

  • Blackrock和工商银行的资产管理规模

  • Blackrock和工商银行的总资产

Blackrock和工商银行的资产管理规模

Blackrock和工商银行的总资产

全牌照中信拟设理财子公司 金融版图再添笔墨(全球TOP50资产管理公司排行榜)

如果把工商银行理财这部分算作工商银行的AUM, 按今日人民币中间价6.93换算,总计 3733亿美元,还入不了榜。而银行的资产中储户存款25064亿美元,是银行的负债,不是AUM

而黑岩管理资产48900亿美元(2016年2季度),不算入公司资产中

从这张图我们就可以看出资产管理公司和银行业务的区别。

财富管理(wealth management)

国内的财富管理公司/理财机构,比如诺亚,一般主要是代销产品,不是产品管理人,所以也不算资产管理。

但是有一些国际大投行,尤其欧洲的,会把私人财富管理部门的规模算入AUM,比如排行里的瑞银。

当然,国外的私行和国内的财富管理公司差别本身也比较大,比如:

收费方式:国外的私行是按照受托资产收客户管理费的;而国内的财富管理机构,是向产品发行方(也就是资产管理公司)收取渠道费的。

提供服务:国外私行提供服务更多,包括投资咨询、财务规划、税收规划等服务。

托管机构

什么叫托管机构呢?比如你投了某基金产品,基金公司会把你的钱和基金份额托管在托管机构那里,以保证投资人的财产安全。

一般,托管机构不应该算资产管理公司,因为他们不能主动管理这些资产。全球最大的托管银行为道富银行(State Street)。但道富也同时拥有资产管理业务,榜单中排名第4的就是道富资管部分的规模,不包括托管的资产规模。(科普下,不是只有银行才能做托管,而且不仅现金,证券也是可以托管的。)

P2P公司

真正意义的P2P肯定不是资产管理公司,既然是Peer to Peer, 那么P2P公司就只是个中间人,是不应该碰钱的,更别说做投资了。即使有些P2P实际操作手法类似银行,那也是存贷业务,而不是资管业务。如果你投的P2P公司称自己为资产管理公司,呵呵,你要小心了。

2

资产管理公司是受托管理别人的资产

资产管理公司一般是对外募集资金进行投资,并收取一些管理费作为盈利模式的。简单来理解,就是,管的是别人的钱

如果是用自己的资本金来做投资的公司,我们一般会叫做它投资公司/家族办公室等,而不叫资产管理公司。比如巴菲特的Berkshire Hathaway,一般不会叫资产管理公司。

又比如中投,总资产规模8000多亿美元(15年年报数据),比榜单里很多机构都大呢。但是由于管理的是国家的钱,不接受其他人投资,我们一般直接叫主权财富基金,不会把他们算作资产管理公司。

拥有很多钱的这些“大户”,包括社保基金、保险公司、主权财富基金其实就是资产管理公司的典型客户,也是各大资产管理公司都要抢的客户。中投,就有部分资产是配置在榜单里的那些基金公司里的。

这里顺便说一下保险公司,刚才我们提到,储户的钱在银行那里是“负债”,所以银行不能拿储户的钱做投资,保险公司呢?保险公司收到的保费,也要提出一部分作为保险准备金(简单理解,就是准备赔偿给投保人的),所以这部分也是保险公司的“负债”。

然而,关键来了!和银行不一样,保险公司是可以拿一部分准备金去做投资的!而且在国外,保险公司受到的投资限制其实要比在国内小很多

我们再回来看看榜单里的公司,其实无非这几类:

1、基金公司。全球资产管理行业里数量占比最大、整体规模最大的就是这类公司比如榜单里排名前两名的 Blackrock和Vanguard,都是专业基金公司。对机构、个人提供公募基金、ETF等产品。

2、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部门。比如排名第5的安联和排名第13的安盛,分别附属于全球前两大的保险公司,除了管理保险公司的自有资产外,也可以管理第三方的资产,比如安联资产管理,也管理着多只公募基金产品。

3、投行的资产管理子公司/部门,其实主要业务和基金公司的也差不多,只是针对人群和所提供产品有所区别。比如中国人熟知的瑞银和高盛,产品主要针对的是机构和超高净值客户。

为什么这些资产管理公司这么大呢?

因为在国外,尤其美国,个人和机构理财都是配置金融资产为主。美国人的个人养老金账户401k, 投的就是这些资产管理公司的ETF ,公募基金等。

当然,个人的钱还不足以支撑整个资产管理行业,还有一大块,养老金(pension funds)、 保险资金,以及公司、大学之类的机构资金,也都会投资到这些资产管理公司。

对比下中国,就说你吧,你买公募基金吗?买ETF吗?你的公司买公募基金吗?这些情况就很说明问题了。

所以,中国暂时还没有诞生像黑岩这样的公司,跟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个人理财习惯是有很大关系的。并且,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和国际上的资产管理行业差别非常,比如信托,就是一个典型的一个例子。

相关阅读:美国资产管理公司的启示

来源:点拾 作者:点拾朱昂

如果我们看美国的话,有一大批几十年的基金管理公司,从Vanguard ,Templeton,到Fidelity,Capital等。毫无疑问美国拥有一大批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根据2013年底的数据,美国资产管理公司规模14.7万亿美元,其中13万亿来自于共同基金。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过去30年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幅甩开了日本,欧洲这些追赶者。这也导致美国企业受益于这30年的大发展,最终早就了一波大牛市。道琼斯指数在1980年还只有1000点,到了2000年突破了10000点,20年上涨10倍。这也导致家庭资产在共同基金的配置也大幅提高。从1980年的3%提高到了今天的25%。

另一个趋势是,费率的大幅下滑。记得有一年去调研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他们说70-80年代出现了美国共同基金的“超市时代”。许多共同基金的管理费用很低,吸引了大量普通投资者。而过去20年,我们看到的是整个费率继续下滑,大量低费率的ETF崛起。无论是BlackRock, Templeton还是Vanguard,都有大量费率极低的ETF产品。省去了基金经理和投研团队的成本,而且能快速复制。所以过十年,美国资产管理行业中ETF规模大量崛起。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行业集中度提高。因为大基金公司品牌大,渠道广,产品线也丰富,所以1995年到2012年,整个市场规模最大的5家资产管理公司市场份额从34%提高了40%。整个前25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市场份额达到73%。

绕的有些远,我们回到中国,说说前面没说完的问题。

商业模式决定了过去和未来?

前面说到了股灾发生。在股灾之前,整个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一片欣欣向荣。我有一个朋友在股灾之前一个月发基金,市场部问他希不希望规模突破100亿。那时候市场需求非常好,随便一发都是几十亿,上百亿的规模(要知道,很多基金公司全部规模加起来也没有100亿)。私募基金也迎来了行业最黄金的一年,大量私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崛起。明天都有明星基金离开公募投入到私募浪潮。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美好,直到股灾的发生。股灾发生之后,有些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规模甚至低于股灾之前,而也有不少私募在存活了一年不到的时间就曲终人散,被清盘了。

我们先说说公募基金。下图是2006到2015年公募基金规模的变化。可以看到整个公募基金的规模一定是在牛市最高点达到顶峰的。这也和商业模式有关。公募基金主要还是靠管理费赚钱,规模越大收入越高。而且在牛市最癫狂的时候一定是基金最好发的,大量基金公司通过发行新产品完成了规模的跳跃。事实上,2007年牛市见顶后,如果仅仅看股票类资产规模的话,到了2014年还没有真正回到07年的水平。在七年的“熊市”中,基金公司的资产规模主要通过货币,债券等产品做大。

然而,公募基金也有一个问题:大部分公司的产品差异度不高。基本上市场就是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后者的股票仓位底线会比前者更低。在这个模式下,公募基金规模要做大需要依靠比较强的销售渠道,以及明星基金经理的品牌效应。特别是要获得散户的认购,更需要那些在一年中表现特别出彩的基金产品。这会导致马太效应会加强:规模小的基金公司往往渠道不强,同时也养不起明星基金经理。

我个人觉得,对于未来公募基金新的产品发展方向可以是细分行业的指数。美国的百年老店Vanguard就是依靠指数做大,Blackrock过去25年能做大除了对BGI收购以外,就是依靠其量化指数产品。由于基金经理本身的业绩比较难以预测,未来大力推广指数和行业产品是一个大方向。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行业产品还不够细分,投资范围还是太广。未来个人投资者的产品选择自主权应该会更大。如果看好互联网就买互联网行业基金,如果看好电动车就买电动车行业基金。而不是把家当交给基金经理,在业绩表现不好时,又去股吧上乱骂。对于基金经理来说,管理细分的行业也能让职业生涯更长,更可持续。不需要什么都懂,什么都学。把其所管理行业的基本面了解清楚,挖掘增长超过行业的公司就可以了。这也是为什么海外基金经理职业生涯长青的原因。

公募基金未来另一个方向是机器人行业崛起后,对于人工的替代。美国的Wealthfront已经开创了人工智能理财的先河,Vanguard也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理财产品。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其最昂贵的就是投研团队的人工成本。而单个明星基金经理未必能保证每年业绩都优秀。虽然每个人都说自己是自下而上选股,但有些人是看对了行业,有些是做对了波段,也有一些是熟悉的行业开始爆发。这其中的Alpha都有不确定性,但很少有人真正做归因分析。人工智能可以做一部分的替代,通过市场深度学习和算法把Alpha进行量化,代替一部分基金经理的职能。特别是对于中小基金公司来说,能节省大量的成本。

我们再说说私募基金。私募基金的商业模式并不追求规模,而是取得正收益后的业绩提成。我个人觉得未来长期能做大的私募基金必须牢记这一条Rule no.1。并不应该追求规模的增长。虽然短期能带来管理费,但是长期如果无法为客户赚钱,空有规模意义不大。私募要长期做大的另一个条件是,基金经理把其当做长期的事业去做,而不是赚一把钱走人。2015年大牛市的时候,许多炒过两年股票的半职业股民都发了私募产品,雪球上许多大V都是通过自己影响力发私募。其中大部分人并没有真正理解投资,也没有自己的框架体系。最终就是为了牛市中“加一把杠杆”。

投资最终是内心世界的反映。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那些真正做大的还是长期把私募产品当做一个事业来做的。而不是看到好机会就想用来发一把财的。海外许多对冲基金到了一定规模都不希望扩张规模了,甚至把钱退还给投资者。国内虽然在2015年整体规模大幅提高,但是对比中美两地的财富和私募基金规模,空间还是会很大。未来中国应该会出现一批100亿美元规模以上的私募基金。

还有两个因素会对私募基金做大有启示:1)注重回撤。我们发现其实很多做大的私募并没有特别华丽的单年业绩,但其回撤比较小。绝对收益的核心就是不要死。死掉一次,就什么都没了;2)拿到“优质的钱”。国内许多规模比较大,生存条件比较好的私募都是拿到“长钱”。特别是海外养老金的钱。这些钱本身对于收益预期不高,不容易赎回,一旦拿到成为比较稳定的资产,也能给基金经理充分的时间。不需要每天在市场中搏杀概念。

最后一点重要的是利益分配。如何把私募基金中各个股东方,研究员和基金经理的利益分配问题解决。长期看,仅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长期觉得优异的回报。私募基金要成为长跑冠军必然需要优秀的合伙人加入,以及留住优秀的人才。在利益分配上,能否体现“集体利益”,把关键人物留住是一门学问。此外,合伙人之间必须要有相同的价值股,虽然投资理念可以有差异。

转载请注明来自壹条体育,本文标题:《全牌照中信拟设理财子公司 金融版图再添笔墨(全球TOP50资产管理公司排行榜)》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