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债券基金大跌,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该怎么办?(银行理财、债券基金大跌,谁惹的祸?)

银行理财、债券基金大跌,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该怎么办?(银行理财、债券基金大跌,谁惹的祸?)

adminkey 2024-10-22 体育 836 次浏览 0个评论
最近一段时间,宏观经济和FK政策迎来边际变化,金融市场没有孤岛,风险会通过跷跷板效应和蝴蝶效应急剧传染。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都出现大幅波动,股票市场开始强烈反弹,债券市场开始大幅下跌。港股A股,联袂大涨!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从股票基金大跌,该怎么办?变成了:债券基金大跌,该怎么办? 11月14日债券基金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暴跌”,有超过一千只债基的跌幅超过0.3%,其中市场上主流的几只国债ETF,最多的跌了0.78%,最少的也跌了0.47%。 债券基金跌幅超过0.3%是什么概念?相当于股票基金的“千股跌停”,一天就跌去了好几个月的涨幅。 事实上不仅债券基金出现了大幅亏损,就连底层资产为债券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和银行理财这次也难以幸免于难,也出现了较大波动。 11月14日,3002只纯债基金(不同份额未合并计算)中,2354只纯债基金单日收益为负,占比达78.41%。多只纯债基金单日净值跌幅逼近1%。截至11月16日,在3万只理财产品当中,最近一周出现负收益的理财产品已经超过1万只。 银行投资债券,自营盘投资一部分,委托公募基金投资一部分,面对客户的巨额赎回,肯定是先把自己委托公募基金的投资赎回过来给客户。结果就是,债市形成了“价格下跌—赎回—抛售—加剧价格下跌”的负反馈。 蚂蚁财富的理财社区里,已经有很多很多人开骂了。辛辛苦苦持了大半年的债券基金,好不容易赚点钱,这几天全都吐回去了,支付宝代销的银行理财也配叫稳健理财,太坑人了! 最近大家都挺关注宏观经济的,债券基金大跌也是引起了很高的讨论度,大家也都非常关注。俗话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今天就和大家具体来聊一聊:1、债券基金是什么?2、债券基金为什么大跌?3、接下来该怎么办? 一 、债券基金是什么?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债券是什么?债券,就是借钱的凭证,通俗讲就是一张“借条”。 比如说小王借你三万,你给小王打了一张借条,约定一定的利息,一年后还钱,这是一种个人之间的债务关系。 而如果国家向你借钱,给你一种借债凭证,就可以称之为国债。因为国家的信用最好,你承担的风险很小,所以你能获得的收益也不会太高。不过你与小王的借条只能在你们个人之间才能使用,不能用于个人和企业、银行之间流通。 而国债、企业债、金融债等,因为是一种按照国家要求的标准格式,经过国家各种部门审批通过之后,才发行出来的标准化借条,所以是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比如,你拿着一张国家开发银行的债券去银行抵债,银行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债券的定义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机构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并且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同时借款人,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企业等等,不同的借款主体,因为信用等级不一样,借款利率有高有低。 也有长期债券、中期票据等等。至于债券基本名词要素,大家可以可参考下这个债券交易系统。 那么,债券基金又该如何理解呢? 债券基金,又称为债券型基金,是指专门投资于债券的基金,它通过集中众多投资者的资金,对债券进行组合投资,寻求较为稳定的收益。债券基金也可以有一小部分资金投资于股票市场,另外,投资于可转债和打新股也是债券基金获得收益的重要渠道。 债券为投资人提供固定的回报和到期还本,风险低于股票,债券基金风险相对较低、收益波动相对平稳,是资产配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债券基金为什么大跌? 大家都知道,基金分为四种,货币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和股票基金。 和股票基金相比,债券基金波动不大,于是很多小伙伴觉得债券基金是低风险的投资,觉得买了就能赚。 由下图可以看到,十年间股票型基金跌宕起伏,波动性大,而债券型基金平缓增长,波动性小。 但是事实上不是的,债券基金是中等风险的,一样可能会亏损,虽然亏不了多少,但买股票基金的人多少还有点亏钱的概念,而买债券基金的,可能对亏损是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清流之前多次写文章科普过,债券基金的收益与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走势相关性是非常大的,而且是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债券基金科普文章点击:债券基金,看这一篇就够了!(附债券基金最全攻略) 债券一般在银行间市场或沪深交易所交易,因流动性、市场利率、信用情况变化等,债券的价格是存在波动的。 一般而言,市场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市场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上升。因而根据债券二级市场价格变动,低买高卖可以赚取差价。 不懂是吧,别着急,慢慢给大家解释。先搞明白,什么是市场利率? 市场利率,是由资金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市场利率因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而经常变化。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由于自由竞争,信贷资金的供求会逐渐趋于平衡,处于这种状态的市场利率为“均衡利率',与市场利率对应的是官定利率。 官定利率是指由货币当局规定的利率。货币当局可以是中央银行,也可以是具有实际金融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市场利率一般参考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也是市场利率。 简单讲:市场利率就是资金的价格,说的再直白一点,现在市场上有“一堆钱",如果想用这笔钱需要支付多少的利息,这就是资金的价格,这就是市场利率。 最近债券跌了,按照上面逻辑,那就是市场利率涨了,为什么最近市场利率涨了,也就是说为什么市场上的钱贵了? 西方经济学里面告诉我们:价格是有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涨了,要不说明对钱的需要多了,要不就是钱的供给少了,或者两两者是同时的,需求多了,供给少了。 接下来我们从供给的角度来做具体阐述: 首先是需求,社会层面对资金需求突然增加了,因为两件大事。 11月11日领导发布了新版FK20条,FK放松有利于经济恢复,经济恢复最需要什么?钱!所以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增加了。 同样是11月11日,领导又出台十六条措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如果稳定下来,开放商建房需要钱,购房者买房需要钱,整个社会层面对钱的需求再一次增加。 其次是供给,社会上的资金供给突然就减少了,因为央行最近收紧了。 央行及金融机构如果水龙头拧的紧,市场资金供给就少;反之,则供给增加。实际上过去几年我们水龙头一直”不紧“,市场上供给充足。 但是从今年9月份开始央行已经连续三个月缩量续作MLF了,变相从市场抽走了部分流动性,水龙头突然紧了一下子,资金的供给就少了。 总结一下,因为房地产与防疫释放出的利好政策,导致资金需求增加;又因为央行近三个月收紧流动性,资金供给减少,最终导致钱稀缺了(最近货币基金收益提高了),市场利率就上升了,比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 利率上涨问题解决了,我们再解释为什么市场利率上涨,债券价格就下跌。 债券的票面价值,也被直接称为“面值”,是债券票面标明的货币价值,指的是债券发行人承诺在债券到期日偿还给债券持有人的金额。我国发行的债券通常为每张面值100元人民币。 打个比方,你手里有一张100元的债券,票面利率是5%,市场利率是4%,这个时候大伙都愿意买你手里的债券,因为买你的可以多赚1%,但是突然市场利率涨到了6%,大家肯定去买6%的了。 这个时候你怎么办?票面利率不能改,固定的5%,这个时候你想了一个办法:我这个票大家不用按票面价值100元买了,98就可以。大家一算,98元买,到期还是拿100元(票面价值不变),另加5%票息,至少7%了,比6%划算。 所以市场利率的上涨,债券价格降下来了,这就是为什么最近债券价格大跌的核心原因。 也可以这样理解,市场上就两个商品,一个是市场利率,一个是债券。突然市场利率提高了,成了香饽饽了,债券吸引力反而下降了,价格自然就下来了。 再从头捋一遍:因为最近房地产政策利好和防疫政策放松,经济有恢复苗头,对资金需要增加,加上央行近三个月收缩了流动性,减少了资金供给,所以导致资金价格,也就是市场利率上涨,市场利率上涨,债券价格就下跌了。 下图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可以看到从10月底开始一直上涨,从2.64左右涨到了2.85。11月11日(周五),债券市场就开始价格下跌,国债收益率曲线出现了近15BP(基点)的大幅上行。 其中,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上周四的2.70%左右上升至2.84%,1年期国债收益率更是从1.86%上升至2.07%,升幅超过20BP。 主要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领导支持地产债发行,央行加码宽信用,导致市场上债券供给增加,从而导致债券价格下降。受此影响,利率在11月11日开始大幅反弹,目前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至2.85%; 简单来说,大家只要记住: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涨,对应的就是当前持有的债券价格下跌,意味着市面上已经流通的债券相对收益降低,债券基金会跌;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对应的就是当前持有的债券价格上涨,意味着市面上已经流通的债券相对收益降低,债券基金会涨。 这里面大家会问,我们该如何查看10年期国债收益率?诸如新浪财经、东方财富、英为财情等很多财经网站等每天都会跟踪1年期、3年期、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动态,当然也可以去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去看具体的增长幅度。 这里大家会问一个问题:债券价格下跌,是怎样影响普通投资者的呢? 全世界范围内,债券都是最重要的基础资产,规模远比股市大。绝大多数金融产品,底层资产就是债券。底层资产价格下跌,在此基础上构建的金融产品,自然表现很差。因此债券价格下跌,导致众多债券基金、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继续大幅回撤。 11月14日,3002只纯债基金(不同份额未合并计算)中,2354只纯债基金单日收益为负,占比达78.41%。多只纯债基金单日净值跌幅逼近1%。截至11月16日,在3万只理财产品当中,最近一周出现负收益的理财产品已经超过1万只。 清流之前和大家聊过,明年的宏观环境可能是最近两三年里最好的一年。这样的宏观环境,对风险资产,对居民个人等等,都是利好。但是,对于债市,属于利空。考虑到债券市场调整仍在持续,未来出现负收益的产品可能会继续增加。 三、接下来该怎么办? 直接说结论:现在能够保本的,每天都有正收益的理财产品目前只有这几种:国债、货币基金、银行存款、年金险。其余再稳健的理财产品,都和基金一样,净值上下波动。 从市场利率角度来看,它就是会有升有降,不会说永远朝一个方向变动。短期内FK放开经济恢复可以让利率反弹,债券市场的调整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中长期看利率要看后续有没有加息趋势,不加息的话,就不存在受利率影响债券下跌的问题。 如果你手上持有净值化银行理财、债券基金、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等,近期跌幅较大且仓位较重的话,建议可以适当减仓,取出部分资金转移至货币基金和银行存款,甚至是偏股基金。 通过这个事情也让大家知道,纯债基金甚至包括一些银行理财(底层资产也是债券的),同样也会存在亏钱的风险,只不过是波动相对比较小,千万不要认为这些就不会亏钱。 还有一点银行理财也会亏钱这在过去对很多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普通理财产品曾经一度被坊间认为近似保本,连银行理财也亏了,对偏保守的投资者来说简直就像一记重拳。 这是因为央行先后发布了《资管新规》、《理财新规》,旨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引导银行理财回归“代客理财”的资管业务本源。其中《资管新规》规定银行理财产品不得刚性兑付,而且给了几年的过渡期。而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资管新规》,里明确说明“卖者尽责、买者自负,打破刚性兑付"! 据2022年1月15日,银保监会表示,截止到2021年末银行保本的理财产品已经全部清零。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为啥要把保本理财清零?主要是还是央行觉得这个业务风险大,并且无法进行安全监管。银行的保本理财彻底清零,未来我们怎样投资?清流在投资中,如何获取稳稳的幸福?一文中:对普通人来说,科学合理投资建议是:通过合理的比例分配,同时投资于保本型产品和成长型产品,多元化科学配置家庭资产。 事实上,绝大多数朋友,炒股票、买基金、做投资是为了追求一个超额收益,更好更快地收获更高的涨幅,这是最顺人性的思维,但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在当前的市场中,获取稳健收益已经不是易事,何况超额收益: 一方面,偏股资产(股票、基金)本身波动就很剧烈,超出了很多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低风险利率长期走低,货币基金、银行理财等产品的收益,在持续下滑。 那么,问题来了,资本市场又复杂多变,怎样做投资(炒股买基),才能收获稳稳的幸福呢?清流个人认为,坚守以下投资原则,虽然未必会有多么惊艳的收益,但足以让投资者获得相对稳定的幸福。 1、市场永远无法预测,大家一定要有清醒的自我认知。自己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深度研究股票和基金,承认无法精准择时抄底逃顶,承认无法先知先觉买到市场上的领涨板块。我们根据现状来做决策,做合适的股债配置,配完了市场怎么走我们是管不了的,可能涨也可能跌,都没关系。各类资产时常具有涨跌轮动的效应,且呈现出明显的低相关性,如果进行组合配置,就能够有效分散风险、减小持仓的波动,让我们更容易拿得住,最终能享受到时间的复利。 如果将股债进行下图这样的配置,就能够极大地减小波动,平滑收益率曲线,最终还能取得不错的收益。 2、市场是不可预知的,是无法预测涨跌的,一个好的基金投资体系和仓位管理让我们对市场有参与感。 大涨的时候,有仓位参与;大跌的时候,不至于伤筋动骨,都知道投资是“低买高卖”,但是都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是“低”、什么时候是“高”,“低和高”都是事后(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后)才知道的。 我们普通人能做的稳健方法就是跟踪市场及管理人的变化,以及进行相对均衡的配置。2021年,终于有人把基金的仓位管理讲清楚了! 3、大家一定要均衡合理地做好资产配置。标准普尔资产象限图是一个好的参考,均衡合理的资产配置,既可以增强我们投资体系的容错能力,不至于遭受致命的打击,又有利于降低持仓波动,提升投资体验。短期内不用的闲置资金,可以考虑货币基金、银行存款等产品。如微众银行、百信银行的活期理财和银行存款…… 。中长期内不用的闲置资金,视风险偏好而定,偏好相对较低者可以考虑偏债基金以及固收+,可承受剧烈波动者可以考虑投资偏股型基金,如沪深300指数基金。我们要做的是耐心等待市场出现超跌或超买的机会,相应再完成加仓和减仓。在耐心等待的过程中,未知的事物总让人恐惧,这时能理解市场,也能帮我们更容易坚持过波动。 相反如果总是跌起来了就怕,涨起来了才信,跌也心慌、涨也心慌,心性完全被股市的波动所操控,这样的话永远摆脱不了亏钱的结局。 过去一周,因防疫政策边际变化、地产政策持续放松、资金利率边际上行等多方因素影响,债券市场出现调整,银行理财、债券基金等净值型产品出现净值回撤,造成了投资者大面积亏损。根据wind数据统计,近一周全市场负收益的短债基金占比超过90%,负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占比也超过40%。 大面积亏损下,不少“不明真相”的投资者选择了非理性赎回,部分产品短短几天被赎回了超过70%,甚至出现流动性风险。不少银行理财子公司、基金公司也纷纷发出“致投资者的一封信”,希望安抚恐慌的客户。无论是投资者、资管机构、财富管理机构,此刻都备受煎熬。 这种现象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今年3月,也曾出现数千只银行理财产品负收益的情况。当时,也同样引发了投资者不解、投诉和赎回。 遗憾的是,时间过了大半年,熟悉的剧本再次上演。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未尝不是好事。可以让投资者、资产管理机构、财富管理机构更好地认知银行理财、短债基金的本质,也是财富管理行业适应资管新规转型的一次压力测试。 01 过往,银行理财产品凭借刚性兑付、保本保收益的“优点”,迎合了大批低风险偏好投资者。但刚性兑付是违背资管行业本质规律的,在金融体系内积聚了大量风险,因此资管新规把“破刚兑”作为首要目标。根据资管新规要求,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所有理财产品,都应是“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净值型产品。 为了避免给市场造成过大冲击,2018年4月发布、原本应在2020年底完成过渡的资管新规,最终将过渡期延期至2021年底。监管也是希望给予市场、投资者足够的缓冲和适应时间,转换过往的管理策略、销售方式和投资预期。 但经过这几次的压力测试和检验,大家似乎仍未适应过来。 时代列车滚滚向前,但车上的人,仍然沉醉在过往的幻象之中。资产管理机构和财富管理机构,为了迎合投资者“根深蒂固”的刚兑预期需求,通过展示业绩比较基准、成立以来年化收益、近一年收益等方式,将低波动的净值化产品贴上 “理财替代”、“稳健收益”等产品标签,销售给普通客户。而大部分客户也仍然把此类产品,作为存款替代,有很明确的保本保收益预期。 这种错配的风险遇到市场波动,极易因巨额赎回而演化成危机。 02 其实,无论从纵向和横向比较,本轮债券市场波动并不算是特别大的量级。 纵向来看,以“中债综合财富指数”为例,本轮行情自11月以来,累计下跌0.71%,下跌幅度其实远不及2016年债灾时的2.06%和2020年5月至7月时的1.93%。横向来看,以美国为例,本轮美联储开启加息以来,美国10年期国债近一年上行了超过250BP,而我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本轮也只是上行了20-30BP。 前两次较大的债市调整,给投资者造成的影响,似乎并不如此次强烈。而美国本轮“暴力”加息给美国投资者造成的扰动,也似乎有点风平浪静。 那这次算不上特别重量级的债市调整,为何引起了如此大的市场负反馈呢?木爷认为,资管新规实施后,资管机构、财富管理机构没有将客户的预期管理在金融专业合理范围内,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根据资管新规要求,除少数符合要求的资产可以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外,大部分资产都应采用市价估值。市价估值,就意味着有涨有跌。市价估值下的债券投资,其实并不只是收取稳定票息这么简单。债券价格受宏观环境、市场利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通货膨胀等诸多变量影响,发生上下波动是必然的。而资管机构无法再通过过往“分离定价、滚动发行、期限错配”的方式,将产品实际收益率,“稳稳”落在给客户所展示的收益率上。这就导致了所见非所得的问题。 刚兑时代,客户所见即所得;净值化时代,所见并不一定所得。不管是资管机构还是财富管理机构,都无法保证客户赚钱或者赚足够多的钱。投资结果永远是个概率问题,而且时间越短,不确定性越大。理财产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其效果是后显的、不确定的。 然而,这种后显的、所见并不一定所得的不确定性预期,并没有有效传导给投资者。相反,部分财富管理机构为了提升销售保有量,迎合投资者对刚兑的“执念”。通过展示确定数值,如业绩比较基准、成立以来收益、近一年收益等,让投资者产生了强烈且不合理的保本保收益的“确定性”预期。有历史包袱的银行理财如此,而本没有历史包袱、净值化彻底的短债基金产品,也乘上互联网的翅膀,被当做银行理财的替代。 市场平稳时,资产管理机构、财富管理机构、投资者三向奔赴、一片祥和,保有量节节攀升。而资金端的不断充裕,也导致信用债市场拥挤。在资产荒的不断加剧下,债券收益率一再压低,风险积聚。 一遇风吹草动,这种建立在不合理预期上的信任,就极易崩塌、反噬。当“本应盈利”的产品产生亏损时,缺乏有效预期的普通投资者就容易选择恐慌性赎回。为了应对巨额赎回,产品管理人被动折价变现债券,又使得债券市场出现踩踏,导致了产品净值进一步下跌,产生螺旋式负向循环。 当初投资者对刚兑爱得有多深,当保本保收益的光环被打破时,“跌落神坛”的理财产品就会承担多大的压力。辛辛苦苦大半年积累起来的收益率和保有量,短短几天就都还回去了。 03 投资者预期与产品收益表现不匹配,诱发了资金端的赎回。而从资产端市场来看,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的改变,及由此带来的投资者行为改变,也成为了风险放大器。 过往,银行理财是债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债券型基金的投资者也以机构为主。在摊余成本法估值、刚性兑付的背景下,银行理财的投资者并不会感知债券市场的波动,银行理财也不需要应对净值波动带来的赎回压力,可以在债市波动时作为稳定市场的力量出现。而债基投资者中,机构占多数。机构相对而言更加理性,即使需要赎回,也一般会与管理人提前沟通,尽量减少对投资端流动性的冲击。 净值化后,这些情况都发生了变化。 首先,由于净值化后,债券价格的波动会反映在产品净值上,银行理财就不得不面对净值波动带来的赎回压力。资金端的赎回扰动,最终传导至资产端的投资上,银行理财也作为抛售方出现在债券交易中,或通过赎回债券基金的方式间接抛售债券资产。而随着非标资产压缩,在银行理财的投资构成中,标准化债券占比不断抬升,信用债占比超过了50%。赎回带来的抛售,势必使得信用债流动性承压。 其次,债券型基金,特别是短债基金中,在互联网渠道的加持下,个人投资者的占比也与机构投资者占比相当。个人投资者受限于风险承受能力、专业背景、情绪影响,更容易做出非理性行为,繁荣时蜂拥而至申购,波动时一哄而散赎回。比如这次,不少以散户投资者为主的短债产品,短短几天规模下降就超过50%。债券基金也成为了本轮债市调整的抛售方。 第三,为了使得净值型产品在收益率上迎合普通投资者的过往收益预期及排名需求,在没有非标资产高收益率的加持下,资管机构在管理中只能通过拉长久期、下沉信用、提高杠杆的操作,尽可能增厚投资收益。但这种操作,也同样会提升风险,在抛售时将面临更大的净值波动。 还有一个隐忧是,过往银行理财负债端较为稳定,配置信用债资产,主要以持有至到期为主,较少进行交易,信用债资产流动性相对不足。而当负债端不再稳定后,信用债市场的流动性、参与方的交易能力能否支撑因赎回导致的交易需求,也尚未经过充分检验。 可以说,因未形成合理预期的个人投资者介入,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市场风险。 市场波动带来的散户非理性行为,最终也传导到了债券市场。在赎回压力裹挟下,参与债券投资的机构也只能不计成本地砸盘抛售,产生踩踏。而久期越长、资质越差、杠杆越高,所受的损失也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调整仅是市场风险因素导致的,并未发生信用风险事件。事实上,由于目前我国信用债定价体系尚不完善,在各种“信仰”的加持下,债券的评级结果、估值都存在一定扭曲。目前的债券价格并不能真实反映债券的信用风险。如果未来同时遭遇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事件,引起的危机或将更加严重。 04 资管新规颁布四年有余,资产端已经基本完成了净值化改造,但是作为资金端的投资者和财富管理平台,仍然没有摆脱过往的路径依赖。 资金端的偏好,也会传导给投资端的资产管理人。为了迎合不合理的预期,导致动作变形,重回老路。而每次不合理预期的落空,都导致客户的投资体验不佳,也将导致客户对财富管理行业的不信任。从近几次的市场检验来看,财富管理行业应对资管新规的转型仍难言成功。 而如何帮助客户建立起符合金融规律的合理预期,是财富管理行业应对此次转型的关键和本源。 “以客户为中心”也是这几年财富管理机构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以客户为中心”,并不是要一味迎合客户不合理的需求和预期。当客户对产品的预期不合理时,该做的,应该是引导客户对产品风险收益特征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和预期。而不应简单贴上稳健标签、收益率数字了事。 就比如短债基金,凭借其清晰的风险收益特征,本身是具有投资配置价值的,短期有波动也非常正常。但拉长周期来看,持有一年,获得盈利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如果通过重点展示产品的波动回撤数据、持有一定时间的盈利概率指标,让客户在投资前能形成合理认知,遇到波动时,客户也会更加冷静、理性,而不是一赎了之。 当然,展示更多的风险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不利于产品销售和转化,涉及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权衡。但短期利益,其实很容易还回去,售前不切实际的美感有多大,售后就要花多大的精力、成本去维护。 这次银行理财、债基的净值下跌和巨额赎回,对投资者、资管机构、财富管理机构都是很好的警醒。相信这次交完学费后,行业参与者都能从中吸取教训,在下次市场考验来临时,可以更加从容应对。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作者为金融资深人士)   新华社北京7月20日电 题:投资门槛要降低了、刚兑要打破了——银行理财业务将迎来六大变化   新华社记者李延霞   市场期待已久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20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降低投资门槛、打破刚兑、规范投资非标、消除多层嵌套等一系列要求,将给银行理财业务带来深刻变化,有利于行业规范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投资门槛降至1万元   作为一项重要调整,办法将单只公募理财产品销售起点由目前的5万元降至1万元。

银行理财、债券基金大跌,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该怎么办?(银行理财、债券基金大跌,谁惹的祸?)

  专家表示,投资者门槛降低,意味着银行理财的客户范围扩大,有利于增强资金募集能力,做大行业规模。   为加强投资者保护,办法规定,理财产品销售前在“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进行登记,银行只能发行已在理财系统登记并获得登记编码的理财产品,切实防范“虚假理财”和“飞单”。个人首次购买理财产品时,应在银行网点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和面签。   打破刚兑 产品净值化管理   与资管新规的要求保持一致,办法要求银行销售理财产品时不得宣传或承诺保本保收益。这意味着打破刚兑在银行理财领域将成为现实。   办法要求银行理财产品实现净值化管理,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鼓励以市值计量所投资资产,允许符合条件的封闭式理财产品采用摊余成本计量,通过净值波动及时反映产品的收益和风险,让投资者在清楚知晓风险的基础上自担风险。   打破刚兑,净值化管理的原则在资管新规中已经明确,一些银行已经开始对产品进行调整,投资者对此也要有心理准备,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规范投资非标   非标资产透明度较低、流动性较弱,有的还投向了限制性领域。资管新规对投资非标进行了严格规范。该办法中,期限匹配、限额管理的原则得以延续,表明监管部门严格规范非标投资的态度。   办法规定,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资产的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理财产品的到期日或开放式理财产品的最近一次开放日;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的,应当为封闭式理财产品,且需要期限匹配。   在限额管理方面,办法要求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余额,不得超过理财产品净资产的35%或银行总资产的4%;投资单一机构及其关联企业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余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净额的10%。   据了解,目前20多万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中,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投资占比为15%左右。   消除多层嵌套   针对部分银行通过购买资管产品,形成层层嵌套,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底层资产情况等问题,办法要求理财产品不得投资本行或他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所投资的资管产品不得再嵌套投资其他资管产品。   专家表示,这有助于缩短融资链条,防止资金空转,增强理财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规范管理现有保本理财产品   目前,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主要有保本型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两大类。在打破刚兑的要求下,现有保本型理财产品该如何管理?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保本型理财产品按照是否挂钩衍生产品,可以分为结构性理财产品和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应分别按照结构性存款或者其他存款进行管理。   该负责人表示,结构性存款在国际上普遍存在,在法律关系、业务实质、管理模式、会计处理、风险隔离等方面,与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存在本质差异,要纳入银行表内核算、计提资本和拨备等。   过渡期自主制定整改计划   办法的过渡期与资管新规保持一致,到2020年12月31日。   办法规定,在过渡期内,银行新发行的理财产品应当符合办法规定,同时可以发行老产品对接未到期资产,但应控制存量理财产品的整体规模;过渡期结束后,不得再发行或者存续违反规定的理财产品。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按照自主有序方式制定本行理财业务整改计划。过渡期结束后,对于因特殊原因而难以回表的存量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以及未到期的存量股权类资产,经报监管部门同意,可以适当安排,稳妥有序处理。 查看原地址   新华社北京7月20日电 题:投资门槛要降低了、刚兑要打破了——银行理财业务将迎来六大变化   新华社记者李延霞   市场期待已久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20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降低投资门槛、打破刚兑、规范投资非标、消除多层嵌套等一系列要求,将给银行理财业务带来深刻变化,有利于行业规范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投资门槛降至1万元   作为一项重要调整,办法将单只公募理财产品销售起点由目前的5万元降至1万元。   专家表示,投资者门槛降低,意味着银行理财的客户范围扩大,有利于增强资金募集能力,做大行业规模。   为加强投资者保护,办法规定,理财产品销售前在“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进行登记,银行只能发行已在理财系统登记并获得登记编码的理财产品,切实防范“虚假理财”和“飞单”。个人首次购买理财产品时,应在银行网点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和面签。   打破刚兑 产品净值化管理   与资管新规的要求保持一致,办法要求银行销售理财产品时不得宣传或承诺保本保收益。这意味着打破刚兑在银行理财领域将成为现实。   办法要求银行理财产品实现净值化管理,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鼓励以市值计量所投资资产,允许符合条件的封闭式理财产品采用摊余成本计量,通过净值波动及时反映产品的收益和风险,让投资者在清楚知晓风险的基础上自担风险。   打破刚兑,净值化管理的原则在资管新规中已经明确,一些银行已经开始对产品进行调整,投资者对此也要有心理准备,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规范投资非标   非标资产透明度较低、流动性较弱,有的还投向了限制性领域。资管新规对投资非标进行了严格规范。该办法中,期限匹配、限额管理的原则得以延续,表明监管部门严格规范非标投资的态度。   办法规定,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资产的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理财产品的到期日或开放式理财产品的最近一次开放日;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的,应当为封闭式理财产品,且需要期限匹配。   在限额管理方面,办法要求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余额,不得超过理财产品净资产的35%或银行总资产的4%;投资单一机构及其关联企业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余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净额的10%。   据了解,目前20多万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中,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投资占比为15%左右。   消除多层嵌套   针对部分银行通过购买资管产品,形成层层嵌套,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底层资产情况等问题,办法要求理财产品不得投资本行或他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所投资的资管产品不得再嵌套投资其他资管产品。   专家表示,这有助于缩短融资链条,防止资金空转,增强理财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规范管理现有保本理财产品   目前,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主要有保本型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两大类。在打破刚兑的要求下,现有保本型理财产品该如何管理?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保本型理财产品按照是否挂钩衍生产品,可以分为结构性理财产品和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应分别按照结构性存款或者其他存款进行管理。   该负责人表示,结构性存款在国际上普遍存在,在法律关系、业务实质、管理模式、会计处理、风险隔离等方面,与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存在本质差异,要纳入银行表内核算、计提资本和拨备等。   过渡期自主制定整改计划   办法的过渡期与资管新规保持一致,到2020年12月31日。   办法规定,在过渡期内,银行新发行的理财产品应当符合办法规定,同时可以发行老产品对接未到期资产,但应控制存量理财产品的整体规模;过渡期结束后,不得再发行或者存续违反规定的理财产品。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按照自主有序方式制定本行理财业务整改计划。过渡期结束后,对于因特殊原因而难以回表的存量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以及未到期的存量股权类资产,经报监管部门同意,可以适当安排,稳妥有序处理。 来源:雪球App,作者: Z丶hhh,(https://xueqiu.com/6086466722/238221311) 在资管新规落地之前,不管我们买的是什么理财,R1,R2.R3等,只要是同一个金融机构的理财最终这些所有的产品都会进入到一个大的资产池里去,通过发行一期新的理财,募集到新的资金用这部分资金来去补前一期理财出现的亏损(拆东墙补西墙)或者银行自掏腰包,补足亏损吸引储蓄,维护信用形象(长期投资收益回报远超实际兑付),转移风险,实现保本保收益,进行刚性兑付 但是现在不行了,而且现在由摊余成本法计算产品净值转向市价估值法计算产品净值,其实最高点理论上都一样,但是现在多了很多波动,引起恐慌 一些个人观点

转载请注明来自壹条体育,本文标题:《银行理财、债券基金大跌,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该怎么办?(银行理财、债券基金大跌,谁惹的祸?)》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